当正月十五的舞龙嘘花在镜头前腾跃,当直播间里的印江绿茶飘出山野,当志愿者弯腰拾起景区最后一片纸屑——印江自治县网络人士联谊会(简称“印江网联会”)正以“线上传播+线下实践”的双轮驱动方式,将网络力量编织成服务地方发展的坚实纽带。印江网联会自成立以来,这支由网络创作者组成的队伍,始终锚定“凝聚网络力量,服务印江发展”的宗旨,在文旅破圈、企业互助、公益实践、黔货出山等深耕细作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动能。
文旅宣传
非遗浪漫赋能城市脉动
“成立首周就扎进‘乡当好耍’活动现场,手机直播架起来的那一刻,突然觉得网络真能让山旮旯里的文化‘活’起来。”印江网联会会员杨雪的感慨,折射出这支队伍的行动力。2024年春,“梵净西游记·印江有好戏——乡当好耍”文旅活动启动,会员们用镜头记录下土家族摆手舞与苗族银饰锻造的交融画面,从第三期到第八期累计为“贵州村戏”带来2000余万次播放量,让印江民族文化在短视频平台“破圈”。会长苏刚坦言:“当看到网友在视频下留言‘原来印江有这么多宝藏文化’,就知道我们做对了。”
传统节庆是印江网联会的“固定拍摄日”。2025年元宵节,舞龙嘘花活动中,会员们用多机位直播呈现铁水冲霄的非遗魅力,300万次的全网播放量让线上观众隔着屏幕感受鞭炮炸裂的热闹。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会上,会员们举着手机穿梭于展位间,将千余岗位信息转化为易懂的短视频。手工制茶大赛的茶山上,无人机镜头掠过杀青的铁锅,让“印江绿茶”的炒制技艺走进千万网友视野。正如网友评论:“线上看贵州村戏直播,线下近距离体验舞龙嘘花,这日子过得比视频还精彩!”
企业互助
数字纽带搭建互助网格
“仓库失火那晚,我以为企业要垮了,没想到网联会第二天就带着摄影师来了。”某会员企业负责人回忆突发事故后的转机。当企业因火灾损失惨重时,印江网联会迅速发起“直播促销行动”,会员们陆续到店拍摄产品,用“品质推荐”帮助企业减少损失,让企业重拾信心。无独有偶,春茶采摘季某茶业“招工难”的消息在会员群发出后,20余名会员主动制作招工海报转发至朋友圈,3天内帮茶企招到50余名采茶工。
“网络人士不仅要会拍视频,更要能用流量解决实际问题。”副会长唐梵哲的观点在一次次互助中得到印证。如今,网联会建立起企业需求快速响应机制,从滞销农货直播到厂房租赁信息对接,会员群成了印江民营企业的“线上解忧铺”。数据显示,上半年,印江网联会通过网络助力解决企业各类需求32件,会员企业间资源对接促成合作项目6个。
公益深耕
镜头内外传递文明温度
“捡起的是矿泉水瓶,传递的是文明意识。”在“天下奇观”景区,副会长戴秋杰带领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环境整治时,常对游客做这样的引导。今年5月,这支20人的队伍带着垃圾钳穿梭于观景台,清理出8袋废弃物,同步拍摄的“文明旅游”宣传片在本地平台播放量超15万次。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公益计划表”:7月拍摄“夏季防溺水宣传”,8月组织会员企业参与“金秋助学”,9月开展免费“网络直播培训”……
多年来,印江推动的“致富思源”光彩事业,正通过网联会的网络特性焕发新生。会员将公益活动拍成“vlog日记”:如会员陈朗以“随机去农户家中蹭饭”的短视频创作题材,为多位乡村留守老人送去精神关怀和物资帮助,通过这种“传播即行动”的模式,让公益从线下善举变成线上可感的温暖流量。
云端直播
乡土情怀助力黔货出山
“新寨野温泉的水汽氤氲在镜头里,木黄油菜花田的蜜蜂围着主播转,这些画面本身就是最好的‘带货文案’。”副会长康夏玲点开“寻美·印江”话题页面,2000余条图文视频记录着印江的晨雾梯田与吊脚楼。更令人惊喜的是衍生出的“直播经济”:会员们在野温泉边架起手机,一边介绍温泉水质,一边售卖周边农户的土特产;在油菜花田搭建临时直播间,将红薯粉、蜂蜜等“土货”销往全国,累计带货额突破500万元。
“我们卖的不是商品,是印江的山水情怀。”会员田玉莲的话道出精髓,当她在镜头前展示古法造纸技艺时,直播间的订单里总会多出几份非遗文创;当会员杨宗勇直播采摘野生菌时,网友们不仅下单食材,更留言询问“能不能来印江体验采摘”。这种“文化引流+产品变现”的模式,让“黔货出山”有了更厚重的情感底色。
从文旅活动的“云端绽放”到企业互助的“指尖温暖”,从公益行动的“镜头记录”到直播带货的“流量变现”,印江网联会用半年时间证明:网络不仅是传播工具,更是连接发展的桥梁。正如会员们常说的:“当我们把镜头对准家乡时,家乡也通过网络看见了更广阔的世界。”未来,这支队伍将继续以优质内容为笔、以扎实行动为墨,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画卷上,绘就更大更暖的网上网下同心圆。(谢开富 通讯员 张地灵 罗雨田)